- 概要
- 历史
黎城县位于长治市东北部,地处晋、冀、豫三省交界,是山西省的“东大门”,素有“三省通衢”之称。县境东西宽约22.2公里,南北长约50公里,国土面积1101平方公里,总人口15.7万,其中农业人口近13万。县政府驻黎侯镇。现辖5镇4乡251个行政村:黎侯镇、东阳关镇、上遥镇、西井镇、黄崖洞镇、西仵乡、停河铺乡、程家山乡、洪井乡。黎城是块“风水宝地”,物华天宝、人杰地灵,经济繁荣、前景美好。
(一)区位优势明显。该县东临河北涉县,南接平顺、潞城,西连襄垣、武乡,北界晋中左权,与河南林州为邻。物流交汇、信息灵通、市场容量大、流转速度快,是区域经济发展的“金三角”,开发潜力巨大。
(二)交通条件便利。境内长邯铁路(境内长42公里)、长邯公路(309国道,境内长24.44公里)斜贯东南,黎左公路(207国道,境内长46公里)、涉武公路(境内长3.8公里)交汇县中,阳涉铁路(境内长2.7公里)、长邯高速公路(境内长26公里)穿县而过;乡乡镇镇通油路(乡镇公路6条,82公里),村村通水泥路(229个村通水泥路,293公里)。全县以铁路、高速公路、国道为主干线,县、乡、村公路网络四通八达。
(三)气候环境独特。县境属典型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气候温和,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,雨量适中。年平均气温10.4ºC,年积温为3583.8ºC,平均降水量547毫米,无霜期184天,有“上党小江南”之美誉。独特的气候环境,有兴百业之利,造就了该县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,孕育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。花椒、核桃、柿子、枣,誉称“黎城四大宝”;尖椒、小杂粮等绿色农产品声名远播、饮誉中外。
(四)矿产资源丰富。现发现各类矿产21种,探明储量的5种,矿种多、储量大。在各类矿产品资源中,铁矿优势最为突出,探明总储量为1.03亿吨,保有储量为9500万吨,名列全省第六、全市第一;该县人均占有铁矿650吨,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6倍;铁矿主要产品精矿粉硫磷含量低,品位可达72%以上,仅次于瑞典,被誉为“黑色金子”。除此之外,还蕴藏着丰富的冶金辅助原料、非金属矿产。其中,硅矿储量5亿吨左右,白云石储量5亿吨左右,钾矿储量5亿吨左右,石膏矿储量5000万吨。其它磷矿、大理石、石英矿等矿产资源富集。为该县工业特别是矿产冶炼业的快速发展,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证。
(五)水利条件优越。地表水:清、浊两漳河襟南缠北,一纵一横。清漳河流经该县黄崖洞镇,流程3.5公里,流域面积550平方公里,年均径流量3.8亿立方米;浊漳河流经该县上遥、西仵、程家山三个乡镇,境内总长39.6公里,流域面积592.4平方公里,年平均流量7.2亿立方米。勇进(1966年12月26日动工,1974年7月1日竣工通水,干渠总长102公里,县境长度为76公里,控制灌溉面积14万亩)、漳北(1958年1月9日动工,同年7月1日竣工通水,干渠总长26公里,控制灌溉面积2万亩)、漳南(始建于1942年,1966年开始进行改扩建,1973年8月1日竣工通水,全长33.6公里,控制灌溉面积9700亩)三灌渠倾西斜东,年引水量1.08亿立方米。共有泉水41处,年总流量1800多万立方米。其中,源泉位于该县西井镇源泉村,年平均流量0.36秒立方米,年出水量为1135.3万立方米,在长治市仅次于辛安泉。此外,该县还有大、中、小型水库38座,总蓄水量为4205万立方米。地下水:可采储量为0.2 —0.4亿立方米,调节储量为0.27亿立方米。是长治市的富水区,为华北地区相对丰水区。全县有水浇地14万亩,农业人口人均一亩水浇地。
(六)自然风光壮丽。该县属太行山腹地,四面环山,地形复杂。北部山区地形奇特,丹霞地貌,东南、西南部丘陵起伏,岗坡势缓,是八百里太行雄奇风光独特的一段,素有“太行画廊”、“世外桃源”之称。境内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大山有80余座,其中板山、黄崖洞、性空山、杨歧山、广志山等较为著名。人民大会堂“山西厅”的核桃木刻“太行日出”的原景,就采自该县板山风景区。该县山体石灰岩壁众多,形成了大量溶洞奇观,已开发探明的有白云洞、砺峪洞、昭泽龙洞、白龙洞等,为我国北方之罕见。壮美的自然风光,为该县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保障。目前,该县已经建成或正在开发的有黄崖洞、广志山、性空山、源泉“小江南”、洗耳河、溶洞和杨歧山等七大景区。其中,黄崖洞风景区是国家森林公园、全国爱主义教育基地,是山西省十大“著名风景区”之一,是集旅游观光、革命传统教育为一体的理想的避暑度假胜地。
(七)文化底蕴深厚。该县历史悠久。当前发掘的“靳家街古文化遗址”表明,早在新石期时代就有人类在黎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,文明历史长达2700多年,留下了众多人文景观。女娲补天、蚩尤争天、许由洗耳、燕王争雄、西伯戡黎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均产生于此;岚山夜雨、萧寺晨钟、壶口故关、黎侯古郭、白岩晓烟、金牙晚照、玉泉漱石、田溪洌水等“古八景”和飞阁流丹、中天落日、金牛眸月、瓮廊险道、三皇远眺、白云洞天、赤罅素湍、蓝天游鸭等“新八景”交相辉映、蔚为壮观;北齐摩岩造像、宋代文庙、元代圣源王庙、许由洗耳河、大舜井、冯奉世墓等文化古迹星罗棋布,遍布黎城大地。黎城人民民性纯朴,风俗敦厚,勤劳善良,忠厚朴实。在长期的改造自然与对敌斗争中,黎城县人民孕育了许多留存青史、催人奋进的不朽精神。革命战争年代,黎城人民创造了不怕牺牲、敢于胜利的“黄崖洞精神”,敌我伤亡6:1的辉煌战绩创造了抗日史上的奇迹,威名远扬,彪炳千秋;和平建设年代,黎城人民创造了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的“勇进渠”精神,建成了黎城的“人工天河”,与河南林州红旗渠齐名;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,黎城人民铸就了不畏艰险、拼搏奋进的“矿山精神”和不计得失、甘于奉献的“环卫精神”,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上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,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(八)基础设施完善。县城环境优美、功能齐全。 2002年,被国家爱委会正式命名为“国家卫生县城”,中央精神文明办授予该县“全国文明城镇”称号,成为两块“金字招牌”。全县邮电通讯发达,电力传输通达,城乡基础条件完备,硬件环境极佳。
黎城,春秋为黎侯国。汉、三国迄两晋,为潞县也。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(450)废潞县,置刈陵县,县冶设于今李庄乡古县村,为黎城境内建县之始。隋开皇十八年(958),更名黎城县,此为以黎城名县之始,从此与潞城各自为县。唐初,先属韩州,后属潞州,隶属河东道;天二年(905)改为黎亭县。五代唐复为黎城县。宋属河东路潞州,天圣三年(1025)迁县城于原县治东南4公里的白马驿,即今县城;熙宁五年(1072)并入潞城县;元右元年(1086)复置黎城县,自此县名历代不改。金属河东南路潞州,贞三年(1215)升涉县为崇州,黎城属之;贞右四年(1216)崇州复为县,黎城仍归潞州。元属晋宁路潞州。明代中前期属冀南道潞州,嘉靖八年(1529)升潞州为潞安府,黎城属之。清属冀宁道潞安府。
1912年(民国元年)废府,以道承省统县,黎城属冀宁道。1930年(民国19年)废道,直隶于山西省政府。1937年(民国26年)山西确立专署 ,署黎城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。1940年(民国29年)将三区偏城、宇庄等54村划出,设立偏城县。1941年(民国30年)9月1日,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,属太行行署四专署。1943年(民国32年)10月31日,为适应抗日斗争形势需要,为黎城为黎城,黎北两县;1945年(民国34年)11月5日复合为黎城县。1948年(民国37年)9月,华北人民政府成立,属太行三专区。
1949年10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恢复山西省建制,黎城属长治专区。1959年1月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,1979年改为晋东南地区行政区署,黎城仍为其属县。1985年4月30日,国务院撤销晋东南地区,实行市管县体制,黎城划归长治市管辖。